堂前井

公署在山上,凿泉深且清。
一杯水溜满,六月火云生。
利物诚堪拜,投钱恶近名。
饮之何以报,官况与诗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堂前井》描绘了一口官署旁的清泉井,通过日常小景展现了作者清廉自守、淡泊名利的情怀。

前四句写井的来历和环境:官署建在山上,挖出的井水又深又清澈。盛夏六月烈日如火,但只要舀一杯清凉的井水,暑气顿消。这里用"火云"比喻酷暑,与清凉井水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井的珍贵。

后四句转入抒情:井水滋养百姓值得敬拜,但作者不愿效仿前人投钱入井求名(典故:汉代官员投钱入清泉示廉洁)。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喝着甘甜的井水,用什么回报呢?就用为官的操守和写诗的真情吧。这里把"官况"(为官之道)和"诗情"(文人雅趣)并提,展现了作者既恪尽职守又保持文人本色的双重追求。

全诗语言朴素如白话,却通过一口井道出为官做人的道理:像清泉般滋养百姓,不慕虚名,在公务与诗文中找到人生价值。这种将日常生活升华为精神境界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