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唐朝官员袁高拒绝为奸臣卢杞写任命书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忠臣坚守原则的风骨。
前两句说袁高(给事中是官名)坚决不肯提笔为卢杞写任命诏书,哪怕宰相命令其他人来施压也没用。"掷毫"是扔笔的动作,生动表现了袁高抵制的决心。这里的"丝纶"代指皇帝诏书,用日常的丝线作比喻,很形象。
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第二天皇帝收回给卢杞的任命时,大家才惊觉原来唐朝还有袁高这样的忠臣。"执迥"就是收回的意思,这个动作揭开了前文的悬念——原来袁高抵制的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卢杞。
全诗妙在像讲故事一样层层推进:先写拒绝动作,再交代拒绝对象,最后揭示拒绝的意义。用"始知"二字特别巧妙,仿佛带着读者一起发现真相,让人瞬间理解袁高看似倔强背后的深意。这种通过小事件展现大品格的手法,让忠臣形象既真实又高大。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