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莲

银浦凉云澹不收,露台仙掌夜悠悠。
玉箫吹断瑶池月,错认华清水殿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月下白莲图景,用四个画面层层递进展现莲花的仙气与清冷。

第一句"银浦凉云澹不收"像电影开场镜头:月光像银河倾泻在莲塘上,凉丝丝的薄云懒散地飘着,营造出朦胧的银色世界。这里用"银浦"把月光比作流动的银河,非常新颖。

第二句镜头推近到莲花特写:"露台仙掌夜悠悠",把沾满露珠的莲叶比作仙人手掌,在夜色中轻轻摇曳。"仙掌"这个比喻既写出莲叶圆润的形态,又赋予它神话色彩。

第三句突然加入声音元素:"玉箫吹断瑶池月",想象有仙子在月下吹箫,箫声太美让瑶池的月亮都听呆了。这里用"吹断"形容音乐穿透力,其实是用夸张手法表现莲花让人沉醉的魅力。

最后一句点明主题:"错认华清水殿秋",说人们会把这片莲塘误以为是华清宫的仙境。这里用唐玄宗杨贵妃的典故,把白莲比作沐浴的美人,但整体氛围又是清冷的秋意,形成微妙反差。

全诗妙在虚实结合:实写月光、露珠、莲叶,虚写仙掌、瑶池、华清宫,让普通的白莲瞬间有了神话感。就像给莲花加了月光滤镜和仙气特效,最后留给读者一种"这到底是人间还是仙境"的恍惚感,特别符合中国人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审美想象。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