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傍晚登高远望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观察传递出时光易逝的淡淡愁绪。
前两句写诗人站在高楼远眺:春日迟迟(白天变长),眼前壮阔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里用"引望长"三字,既写视线随着山水延伸,也暗含凝望时间之久。
中间四句用四个动态画面勾勒春景:白鸥在广阔水面上轻盈滑翔,飞鸟渐渐消失在苍茫天际,水边沙洲的浮萍刚泛白,山坡上的麦苗还未成熟。这些意象都带着初春特有的清新感,鸥鸟的"轻"与"灭"形成视觉对比,蘋白与麦黄的色彩点缀其中,共同构成一幅流动的春望图。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突然从美景中惊醒,感叹时光像风中烛火般飘忽不定,转眼间春光就会溜走。这种感慨不是激烈的哀伤,而是带着中年人特有的、对生命流逝的温和怅惘。
全诗妙在"看景"与"悟时"的自然衔接。前六句看似平静写景,实则每一处景物都暗藏时间线索(初白的蘋、未黄的麦),最终汇成第七句的"流年太匆促"。就像我们偶然翻到旧照片时,突然被其中蕴含的时光重量击中。
晁公溯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公武弟。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