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苏轼和杜甫对《文选》的态度,折射出唐宋文风的差异,揭示文学潮流随时代变迁的规律。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苏轼(坡公)常批评《文选》华而不实,认为它缺乏实用价值;杜甫却反复强调要精读《文选》,把它当作写作范本。这两个例子生动展现了唐宋文人的不同取向——宋代文人更注重文章的实际功用,唐代文人则更看重经典文本的借鉴价值。
后两句点明深层含义:唐宋文风的分水岭,本质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就像服装流行会变化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推崇的文章风格,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诗人用"省识"(清楚地认识到)提醒读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传统,不必厚此薄彼。
全诗用家常话讲大道理,把抽象的文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案例,让读者从两位大文豪的不同选择中,直观感受到文学潮流的演变规律。最后落脚在"与时俱进"的观点上,既客观又包容,展现出通达的文学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