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混茫万古心,每于故纸寓。
忆昔就傅时,端受卤莽误。
年来发深省,颇领此中趣。
中夜每独坐,睒睒灯火聚。
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
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
回环三夏馀,延缘得津路。
此时万籁寂,炯炯一心注。
若距且若迎,倏尔忽来悟。
顿令千载人,精魄宛相遇。
掩书起推窗,皎月挂高树。
混茫万古心,每于故纸寓。
忆昔就傅时,端受卤莽误。
年来发深省,颇领此中趣。
中夜每独坐,睒睒灯火聚。
到眼初茫然,思力未能赴。
朗吟一再过,旨趣或流露。
回环三夏馀,延缘得津路。
此时万籁寂,炯炯一心注。
若距且若迎,倏尔忽来悟。
顿令千载人,精魄宛相遇。
掩书起推窗,皎月挂高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读书的真谛和作者自己的领悟过程,语言直白但意境深远。
开头四句是核心观点:读书贵在理解精神,不要死抠字句。那些千古智慧,其实都藏在旧书堆里。这里用"混茫万古心"形容历代智者博大精深的思想,用"故纸"代指书籍,既形象又带着亲切感。
中间十二句是亲身经历:作者回忆小时候读书被老师教得死板("卤莽误"),后来自己开窍了。描写深夜读书的场景特别生动——灯火闪烁,刚开始看不懂,反复朗读后渐渐明白,像在迷宫中找到出口。用"万籁寂"和"炯炯一心"形成对比,突出专注的状态。
最后六句写顿悟时刻:当思想与古人产生共鸣时,那种"若距若迎"的微妙感觉,突然就开窍了。最后以推开窗看见明月作结,这个画面既真实又象征豁然开朗的心境。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读书体验写得具体可感:
- 用"睒睒灯火"写夜读环境
- 用"延缘得津路"比喻理解过程
- 用"皎月挂高树"暗示内心明朗
普通人读书时那种"开始不懂→反复琢磨→突然开窍"的过程,被作者用生活化的比喻说得明明白白。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与古人"精魄相遇"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思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