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闻钟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穿插,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内心孤寂中寻得一丝慰藉的复杂情感。
前两句用苜蓿、胡桃、霜露等意象勾勒出深秋萧瑟的景象,"衣冠文物叹尘容"暗示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抱负未成的叹息。三四句用"皇天老去""众水东流"的比喻,说明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暗含对朝代更替的豁达看待。
中间四句转入历史联想:殷商征伐荆楚、汉朝招抚南越的典故,暗示无论多么强大的王朝终将成为历史。这种沧桑感与开头的秋景相互呼应。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在漫长的秋夜等待天明时,突然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让孤独的诗人感到意外之喜。这个结尾巧妙地把前文的沉重感轻轻化解,钟声既是时间的提醒,也成了心灵的慰藉。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秋夜、钟声、历史剪影等元素,淡淡地勾勒出人生况味。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历经沧桑后,依然能在平凡事物(如一声钟响)中找到生活温度的通达智慧。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