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汶上三见春物有感

一麾南北数移官,三见莺花送雁寒。
双鬓欺人还似雪,寸心忧国本如丹。
雕虫曲艺论文浅,乘障迂儒破敌难。
惟有归耕初志在,故田西接饮牛滩。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官员在各地调任时的感慨,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有对家国责任的坚守,最后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初心。

开头两句用"一麾南北"和"三见莺花"点出频繁调任的经历,像大雁迁徙一样奔波多年。第三四句用白发和丹心形成强烈对比:头发被岁月染白,但忧国之心依然赤诚,这种反差特别打动人。

中间两句是自嘲:说自己写文章只是雕虫小技,带兵打仗又是书呆子式的纸上谈兵,透露出文人从政的力不从心。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人性。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把情绪收束在"归耕"这个最初的梦想上。饮牛滩的田园画面与前面的官场奔波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看到在复杂现实中,最珍贵的往往是简单纯粹的初心。

全诗像一封坦诚的内心独白,没有华丽辞藻,用白发、丹心、耕田、牛滩这些质朴的意象,把一个有抱负又知进退的官员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却始终保有赤子之心的真挚情感。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