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敬哀诗(并序。)
萧萧城南路,白杨蔽江麓。
下有长夜台,阳景无由烛。
笳鼓日夜悲,往者不可复。
呜呼徐徵君,仪表冠梧竹。
十三父早丧,孑孑影茕独。
我时已识君,青灯照书屋。
十五学篆籀,钟鼎饱撑腹。
镌模布词林,论议动群玉。
生计日萧条,名声愈清淑。
母也老而病,伯兮苦盲目。
君能谨温凊,膝下供水菽。
鬻衣聚诗书,呼弟对床读。
亹亹药石言,朋类素钦服。
嗟余苦参商,不得时相属。
昨从燕山归,君已卧帷褥。
握手情既多,剪韭荐醽醁。
出门不忍舍,扶杖意凄蹙。
凌晨讣书来,捐馆已踰宿。
哀君多艰虞,胡忍逝之速。
日落旦复升,月亏望还足。
君往不复返,使我泪盈掬。
既无中馈嫔,又乏南山粟。
何人为脱骖,慰此倚门哭。
云浮白日阴,惨惨风号木。
九原多黄壤,宿草长新绿。
平生布衣情,裹鸡酹寒渌。
下有长夜台,阳景无由烛。
笳鼓日夜悲,往者不可复。
呜呼徐徵君,仪表冠梧竹。
十三父早丧,孑孑影茕独。
我时已识君,青灯照书屋。
十五学篆籀,钟鼎饱撑腹。
镌模布词林,论议动群玉。
生计日萧条,名声愈清淑。
母也老而病,伯兮苦盲目。
君能谨温凊,膝下供水菽。
鬻衣聚诗书,呼弟对床读。
亹亹药石言,朋类素钦服。
嗟余苦参商,不得时相属。
昨从燕山归,君已卧帷褥。
握手情既多,剪韭荐醽醁。
出门不忍舍,扶杖意凄蹙。
凌晨讣书来,捐馆已踰宿。
哀君多艰虞,胡忍逝之速。
日落旦复升,月亏望还足。
君往不复返,使我泪盈掬。
既无中馈嫔,又乏南山粟。
何人为脱骖,慰此倚门哭。
云浮白日阴,惨惨风号木。
九原多黄壤,宿草长新绿。
平生布衣情,裹鸡酹寒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好友徐伯敬而作,情感真挚,充满对逝者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开篇以城南萧瑟的景色起笔,白杨树遮蔽江边,暗示墓地凄凉。用"长夜台"比喻坟墓,说阳光永远照不进这里,突出死亡的永恒黑暗。笳鼓悲鸣的描写,强化了哀伤氛围。
中间部分回忆徐伯敬的为人:他13岁丧父,生活贫苦但勤奋好学,15岁就精通篆书,学问深厚。虽然家境贫困,但他孝顺母亲、照顾失明的兄长,变卖衣物买书,教导弟弟读书。这些细节刻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寒门书生形象。
作者表达未能多见面的遗憾,回忆最后一次见面时,病重的徐伯敬还热情招待,更显悲痛。用"日落复升"、"月亏复圆"的自然现象,反衬人死不能复生的残酷。
结尾处通过描写"云遮白日"、"风号枯木"的阴郁景象,烘托哀思。最后以平民百姓的祭奠方式(裹鸡酹酒)作结,体现真挚的布衣之交,在朴素中见深情。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自然意象,展现了一位普通读书人的高尚品格,以及朋友间朴实深厚的情谊。通过生死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