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洪启进游崆峒岩

岁杪寻若杜若洲,崆峒岩畔紫烟浮。杯传柏叶香生煖,石滴泉花意自幽。

苔藓濛濛晴似雨,云霞冉冉夏疑秋。华鸱白鹿还堪拟,勾漏黄龙人望收。

览胜不妨风落帽,登山岂惮雪侵裘。使君问俗凭清假,折柬招携喜共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洪启同游崆峒岩的冬日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典故运用,展现了山水之乐与超脱心境。

开篇"岁杪"点明时值年末,但诗人寻访的杜若洲(香草生长地)暗示着对高洁志趣的追求。崆峒岩上紫烟缭绕的仙境感,为全诗奠定神秘基调。

中间四联用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游山乐趣:柏叶酒传递的暖香,石缝滴落的清泉,晴日苔藓折射的雨意,夏日云霞带来的秋凉——这些矛盾又和谐的自然现象,凸显了山岩的神奇魅力。"华鸱白鹿""勾漏黄龙"等仙家典故的化用,将眼前景物与传说相连,赋予游览更深层的文化意蕴。

结尾四句凸显文人风骨:哪怕寒风吹落帽子、积雪打湿皮袄,也阻挡不了登高之兴。最后点明这次游览不仅是赏景,更是官员(使君)体察民情的契机,折柬(写信)邀友同游的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将公务与雅趣结合的生活智慧。

全诗妙在将冬日山景写出春意,把寻常游览写出仙气,通过感官错位(如晴似雨、夏疑秋)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