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萱堂为城东顾彦真知事题
庭前不肯种凡草,种得萱花长自好。欲教慈母百忧忘,期与萱花同不老。
画堂沈沈春昼长,母有欢颜花有香。山中风味亦不恶,频羞鱼笋侑霞觞。
今年暂与萱花别,起应天书向金阙。得官便尔买舟归,为念倚门鬓如雪。
鬓虽如雪未足惊,喜见儿归衣锦荣。从今百岁永相保,日日花前笑语声。
呜呼人生老大儿可托,不种萱花心亦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孝顺儿子为母亲种萱花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温暖的亲情。
开头说院子里不种普通花草,只种代表母亲的萱花,想让母亲忘记烦恼,像萱花一样永远年轻。春天里,母亲在花香中露出笑容,儿子还用鲜鱼竹笋陪母亲小酌,山里日子简单却温馨。
后来儿子要进京赶考,暂时离开这些萱花。但他承诺一当官就立刻回家,因为总惦记着母亲在家门口等自己,头发都等白了。诗中"鬓如雪"这个画面特别动人,让人看到母亲盼儿归的深情。
最妙的是结尾:母亲白发苍苍却不害怕衰老,因为看到儿子衣锦还乡就开心。诗人最后感慨,只要孩子有出息能依靠,就算不种萱花,母亲心里也是甜的。
全诗用萱花这个象征母爱的意象,把中国人"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和"衣锦还乡"的期盼完美融合。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个急着回家看老母亲的小官员形象——功名利禄再好,也比不上让母亲在花丛中开怀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