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唐人闺秀慰帛图
碧梧叶落红闺晚,玫砧敲月催金剪。
重重海帘银蒜垂,曲曲山屏皂罗展。
广储悬月月初临,缇幕染霜霜已深。
禁㾕铢衣围夜玉,嵯峨宝髻辟寒金。
云毋箱开同心锁,钴鉧香浮九微火。
秦篝齐缕斗纷华,蜀锦吴绫分婀娜。
熨帛由缯忆远行,遥遥夜夜不胜情。
百层妾住垂花坞,万里君居碎叶城。
垂花碎叶音尘隔,春去秋耒感行迹。
深闺心断结蚕书,绝塞眼穿无雁帛。
明烛兰膏照独眠,蛾眉曼㫽为谁妍。
试看裴羽相思夕,何似徐吾共绩年(㾕又作冉弱嵯峨又作倭堕)。
重重海帘银蒜垂,曲曲山屏皂罗展。
广储悬月月初临,缇幕染霜霜已深。
禁㾕铢衣围夜玉,嵯峨宝髻辟寒金。
云毋箱开同心锁,钴鉧香浮九微火。
秦篝齐缕斗纷华,蜀锦吴绫分婀娜。
熨帛由缯忆远行,遥遥夜夜不胜情。
百层妾住垂花坞,万里君居碎叶城。
垂花碎叶音尘隔,春去秋耒感行迹。
深闺心断结蚕书,绝塞眼穿无雁帛。
明烛兰膏照独眠,蛾眉曼㫽为谁妍。
试看裴羽相思夕,何似徐吾共绩年(㾕又作冉弱嵯峨又作倭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闺女子在秋夜为远行丈夫准备衣物时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和强烈的时空对比,展现了古代女性含蓄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环境铺垫(前八句):用"梧桐落叶""月色如砧"等意象勾勒出秋夜闺房的静谧氛围。女子在垂着银蒜帘、展开皂罗屏的房间里准备衣物,梳着高耸发髻、穿着轻薄纱衣抵御秋寒,这些细节生动还原了唐代贵族女子的生活场景。
2. 制衣过程(中间八句):描写女子打开云母首饰箱、点燃香炉、整理各地名贵布料(秦地熏笼、齐地丝线、蜀锦吴绫)的细节。特别点出"熨帛"这个动作触发思念——她正在熨烫的丝帛,正是丈夫远行时带走的同种衣料。
3. 情感爆发(后八句):通过"垂花坞"(女子居所)与"碎叶城"(西域边关)的万里之隔,强化时空阻隔感。春去秋来却等不到书信(蚕书指家书),只能独对烛火。结尾用裴羽(传说中善相思的仙人)和徐吾(古代贤妇)的典故,暗示自己既饱尝相思之苦,又坚守着妻子本分。
诗歌最动人的是"日常动作中的深情":女子每个熨衣动作都承载着思念,梳妆打扮却无人欣赏。诗人用"试看""何似"这样口语化的转折,让读者仿佛听见她对着烛火的自言自语。那些名贵布料(蜀锦吴绫)的铺陈,更反衬出物质丰足却精神孤独的闺怨。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环境特写到人物动作,最后定格在烛光中独坐的身影,留下无尽余韵。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