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中郎)和唐代韩愈(号昌黎),实际上借古讽今,讽刺了当时文人靠写吹捧死人的文章赚钱的陋习。
前两句说蔡邕人品高尚受人尊敬,而韩愈写墓志铭赚钱的行为有点沽名钓誉。后两句直接开怼:要不是韩愈会写吹捧死人的文章("谀墓"就是拍死人马屁),那个叫刘生的家伙哪来的钱给他送礼呢?
诗人用"高文"(好文章)反讽那些华而不实的吹捧文章,用"黄金"直指金钱交易的本质。最后一句特别犀利,直接揭穿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拿文章换钱。全诗短短四句,把文人卖文求财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讽刺在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就像现在某些人靠写软文、洗白文章赚钱一样,古今文人的某些毛病还真是相通的。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