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城南试卷

二十年前写试册,六儿娶妇在京得。
老兄一见泪淋浪,此是弟兄始通籍。
保和殿上风日炎,弟坐殿廊兄内室。
兄当淹迟日逾午,弟为兄忧卷将撤。
三篇以后不停挥,欲代兄书完赵璧。
那知书竟两无误,下殿三竿见斜日。
朝房不坐寂无事,弟抽鼠毫尽馀墨。
迄今回首恍如梦,石洞场边草萧瑟。
常经庐馆问行寓,回忆都城遇兵燹。
甘泉宫中照烽火,铜驼陌上生荆棘。
德兵携去褚翁书,倭人拾去羲之帖。
武英殿版付焚毁,永乐大典无从觅。
吾弟此卷何处藏,并无蛛丝与鼠迹。
糊名纸角灿然新,如见挥毫墨犹湿。
卷面二甲九十五,朱字标题先帝笔。
卷尾读卷十大臣,首恩次徐终为薛。
肝肠崩裂难久看,付与六儿长什袭。
作诗记事寄拙园,明岁入都跋卷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兄弟情深的故事,用考试卷子当线索,串起了二十年的回忆和时代动荡。

故事核心:
1. 考场兄弟情
二十年前兄弟俩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哥哥写得慢,弟弟急得想帮他写,最后两人都按时交卷。考完后弟弟还闲不住,用剩墨练字。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手足间的默契与关怀。

2. 时代悲剧
后来京城遭遇战乱("兵燹"指战争破坏),皇宫文物被毁(德兵抢走书法、日本人捡走字帖、武英殿书籍被烧),但弟弟的考卷却奇迹般保存完好。通过一张试卷的幸存,反衬出战乱对文化的摧残。

3. 睹物思人
作者摸着依然崭新的试卷,墨迹仿佛未干,皇帝批阅的朱砂字还在,当年阅卷大臣的签名清晰可见。这些细节让回忆鲜活起来,也暗示弟弟可能已离世("肝肠崩裂"的悲痛)。

写作亮点:
- 以小见大:用一张考卷写尽兄弟情、科举制度、时代变迁
- 对比强烈:考场温馨回忆 vs 战乱破坏,试卷完好 vs 国宝散失
- 细节动人:帮哥哥赶考、闲时练字、摸试卷的感觉,都很有生活气息

现代启示:
即使不懂古代科举,我们也能感受到:
- 亲人共同奋斗的温暖
- 战火中文化传承的脆弱
- 普通物品承载的珍贵记忆

就像现在有人保留着亲人学生时代的作业本,透过发黄的纸页,能看到背后的故事和时代印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