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十景① 其六 (在呼猿洞)饭𤠔台

猿父识𤠔性,身与群猿居。
应同支遁马,岂赋狙公狙。
共息贝多树,时分香积厨。
黑衣今不至,长啸意何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与猿猴和谐共处的画面,充满禅意和自然趣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前两句说一位养猿人(猿父)很懂猿猴的习性,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就像现代动物学家深入丛林观察野生动物一样,展现了人与自然生灵的亲密关系。

2.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典故:支遁爱马(晋代高僧把马当朋友)、狙公养猴(《庄子》里用食物驯猴的故事),但这里反其道而行,说养猿人不像古人那样把动物当宠物或工具,而是平等相处。他们一起在菩提树下休息(贝多树即菩提树),分享寺庙的斋饭(香积厨指寺院厨房)。

3.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往常来吃饭的"黑衣"(可能指某只黑毛猿猴)今天没来,养猿人怅然若失地长啸,仿佛在问"你去哪儿了?"这个开放式结尾特别生动,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牵挂。

全诗妙在把日常喂猴的场景写出哲学意味,通过人猿互动探讨了众生平等的禅理,最后又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收尾,让深刻的道理变得可亲可感。就像我们现代人喂养流浪猫狗产生感情一样,诗中传递的是一种跨越物种的温情与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