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清亭赏芍药同邵子湘宋牧仲吴荆山次梅圣俞杨乐道留饮置芍药韵
郑国溱洧间,士女赠芍药。
后来修禊游,流觞传至乐。
丽草殿馀春,翠茎吐丰萼。
雪色含颦娇,心染胭脂薄。
扬州三十种,繁英已成昨。
吴苑栽灌肥,疑种橐驼郭。
鹿韭怅陈迹,凫花酣晚酌。
方塘敛夕阳,前林集归雀。
爱兹婪尾春,宁谢不忍斫。
芳园寄幽赏,暂留慰寥廓。
好待纤月临,防受微风落。
红药当阶翻,佳句谁继作。
促坐未奏陔,缭垣已鸣柝。
寓公兴不浅,今古互销铄。
悬河三尺喙,高谈杂谐谑。
作诗驾宛陵,使我步崖略。
何必赋梅花,清才压官阁。
后来修禊游,流觞传至乐。
丽草殿馀春,翠茎吐丰萼。
雪色含颦娇,心染胭脂薄。
扬州三十种,繁英已成昨。
吴苑栽灌肥,疑种橐驼郭。
鹿韭怅陈迹,凫花酣晚酌。
方塘敛夕阳,前林集归雀。
爱兹婪尾春,宁谢不忍斫。
芳园寄幽赏,暂留慰寥廓。
好待纤月临,防受微风落。
红药当阶翻,佳句谁继作。
促坐未奏陔,缭垣已鸣柝。
寓公兴不浅,今古互销铄。
悬河三尺喙,高谈杂谐谑。
作诗驾宛陵,使我步崖略。
何必赋梅花,清才压官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在花园里赏芍药、饮酒作诗的雅集场景,充满了春日闲适的文人情趣。
开篇用《诗经》中郑国男女互赠芍药的典故,带出赏花传统。接着描写芍药的美态:翠绿的茎干托着饱满的花苞,白花瓣透着娇羞的粉红,像少女轻蹙的眉头。但诗人也感叹,扬州曾经著名的三十种芍药已难寻觅,如今的花虽繁茂却少了古意。
后半部分转入雅集现场:夕阳西下,鸟儿归巢,诗人们却舍不得离去。他们围坐在池塘边,怕晚风吹落花瓣,更怕错过月下赏花的机会。有人提议作诗,大家高谈阔论,既有正经讨论,也有玩笑打趣。最后诗人谦虚地说,自己写诗只是跟着前辈的脚印走,不必非要像咏梅名篇那样惊艳。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把芍药比作含羞少女,赋予花灵动的生命力;二是通过"怕风吹""等月亮"等细节,写出文人爱花惜春的真性情;三是结尾的幽默自嘲,让这场雅集显得轻松有趣,不故作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