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好友范百嘉的弟弟(昆仲即兄弟)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对生者的关怀。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却充满力量。
首联"季子尤高爽,颜家早哭回"用典自然:将逝者比作春秋时期品行高洁的季札(季子),又借用颜回早逝的典故,暗示这位弟弟虽然品性高洁爽朗,却像颜回一样英年早逝。两个历史人物的类比,既赞美了逝者品德,又加重了惋惜之情。
颔联"白头生便尔,黄壤遽相催"直抒胸臆:活着的人(范百嘉)已经白发苍苍,没想到黄土(指死亡)这么快就来催弟弟离去。"便尔""遽"这些词生动表现出死亡的突然和无奈。
颈联"旧草谁收拾,新松剩插栽"转入景物描写:旧日的草稿(可能指逝者遗作)无人整理,只能在坟前栽种新松寄托哀思。这里用具体的"草稿"和"松树"两个意象,把抽象的哀思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悼念之情。
尾联"悲伤有伯氏,诸子尚婴孩"笔锋一转:最悲伤的是作为长兄的范百嘉(伯氏),更何况逝者留下的孩子们都还年幼。这里既点明逝者家庭责任未了,又暗示生者(范百嘉)要承担起照顾遗孤的重担,使哀伤情绪更显深沉。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通过:历史典故的恰当使用、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草稿、栽松)、家庭责任的现实考量(遗孤),层层递进地表达哀思。最打动人的是苏轼在悼念逝者时,始终惦记着生者的处境,这种关怀使诗歌超越了一般挽诗,展现出真挚的人情味。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