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山行

平绿低斜照,危山向夕行。
草浓埋石色,沙滑带冰声。
万橹趋淮岸,孤云下角城。
马蹄知亦倦,踯躅起悲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黄昏山行的画面,语言简练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平绿低斜照,危山向夕行"勾勒出大环境:夕阳低垂,将最后的余晖洒在平坦的绿野上,旅人正朝着高耸的山峦前行。这里用"危"字形容山势,既写出山的高峻,也暗示旅途的艰险。

中间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旅途所见所感:茂密的野草几乎掩盖了山石的本色("草浓埋石色"),结冰的沙地踩上去发出特殊的声响("沙滑带冰声")。远处淮河岸边船桨如林("万橹趋淮岸"),天边一朵孤云缓缓飘向角城方向("孤云下角城")。这些描写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马蹄知亦倦,踯躅起悲鸣"最是动人。诗人不说自己疲惫,却说连马儿都走累了,徘徊不前发出哀鸣。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既表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又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疲惫。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旅途细节的精准刻画,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冬日山行的艰辛与苍凉,体会到诗人那份孤独疲惫的心境。诗中"孤云"、"悲鸣"等意象,都暗示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寂寥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