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经过锡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
开头四句点明主旨:山水之美不在于高大险峻,而在于能否用心感受。就像交朋友一样,重要的不是外在条件,而是能否心灵相通。作者认为真正的游玩不需要刻意登高望远,静心体会反而更能发现美。
中间六句是风景描写:锡山幽静秀丽,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动人。河水映着阳光,树木在暮色中更显柔美。草丛里虫鸣阵阵,这些自然的声音反而让周围显得更加宁静。这里用虫鸣反衬寂静,就像"蝉噪林逾静"的手法,突出大自然的和谐。
最后四句转向抒情:作者感叹人生烦恼太多,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虽然已没有久留的兴致,但对这片山水依然充满向往。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我们常常被生活所困,却又渴望回归简单自然。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堆砌辞藻。作者通过寻常景物传递深刻感悟: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的平静,而非外在的追求。这种"平凡处见真谛"的智慧,对现代人缓解焦虑很有启发——有时候停下脚步,听听虫鸣看看夕阳,反而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