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重游西湖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景物与闲适心境的和谐交融。
开篇"再来湖上已春残"直白点明时节——春天将尽时重游西湖。诗人说虽然美景不如盛春,但每个季节都有独特趣味("物物随时亦强欢"),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为全诗定下基调。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现代比喻写景:荷叶初展像鼓胀的皮囊("紫叶抽荷疑弄橐"),新竹青翠的表皮仿佛能摘来做帽子("翠皮包竹好裁冠")。野鸭被船惊动飞向沙洲("惊桡野鹜移沙渚"),鱼儿贪吃钓饵成了盘中餐("贪饵鲜鳞荐客盘")。这些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把静态的荷竹和动态的鸟鱼写得活灵活现。
结尾"尽日临流忘吏事"道出全诗精髓:整天对着湖水完全忘记了公务烦恼。最后用"六条宽"(指宽松的为政之道)暗示: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处理政务也会更通达。这种从自然中获得的豁达智慧,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