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自我"的哲学问题,用通俗的对话方式展开思考。
前两句说:佛教各派总在争论修行方法(声闻、缘觉是两种修行途径),其实最高真理是超越对立的"不二法门"(即消除分别心的境界)。这里用"强争论"暗指执着于理论争辩反而远离佛法真谛。
后两句用反问的方式提出矛盾:既然佛教讲"无我"(否定固定不变的自我),为什么佛经里又常说"我"这个字?比如佛陀自称"如来"。这个矛盾就像在问:如果说"没有主角",为什么故事里总有个"主角"?
诗人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疑问,实际上触及了佛教最深奥的哲理——"无我"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破除对固定自我的执着。用现代话来说:就像游戏角色知道自己只是虚拟形象,既参与游戏又不被游戏身份束缚。这种"既存在又不执着"的智慧,正是诗歌要表达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