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写给一位叫曾重伯的编修(官职名)的赠答诗,主要表达了对曾氏家学渊源的赞美,同时暗含对时代动荡的感伤。
前四句用比喻手法夸赞对方:
1. 说曾重伯的文笔像唐代韩愈、宋代黄庭坚一样光芒万丈,又继承了曾国藩(湘乡相国)的堂堂风骨。
2. 没想到山东曾氏传承的儒家学问(东鲁指孔子故乡),竟与江西曾巩(南丰先生)的文风不同但同样优秀。
中间两句展现学问广度:
5-6句说他的学问上接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雄辩(驺论指邹衍的纵横学说),旁通屈原《离骚》的楚辞风格,像楚歌般狂放不羁。
最后两句转向抒情:
7-8句用湖南的香草(沣兰沅芷)比喻曾氏品德芬芳不绝,但更让人触动的是:在这样一个令人哀伤的时局里,诗人看到这样的贤才,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感伤。这里透露出对晚清国势衰微的忧心。
全诗亮点在于:
- 用众多历史名人作比,突出对方学问深厚
- 香草意象的运用既优雅又暗含深意
- 最后的情感转折,从赞美突然落到时代哀伤,形成强烈反差
- 展现了传统文人在动荡年代,既钦佩贤才又忧国忧民的复杂心境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