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府迁倅吉安

君不见召翁卿,当年抚字著贤声。
躬劝耕桑循陇亩,留得人传召父名。
又不见杜公君,从来绩誉比前闻。
底事令人歌杜母,祇缘节爱念弥殷。
以此方知古为政,不在苛条与虐令。
赫赫虽无在处称,既去人心思莫竟。
刘君治行有谁先,两汉家声旧所传。
仁比南阳蒲示辱,义似山阴惟一钱。
人道君才非百里,展骥功应别驾起。
岭北烽烟接岭南,父母之思犹孔迩。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贤吏的治理方式,赞美了刘明府(刘姓官员)的仁政,传递了"为政之道在于爱民"的核心思想。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先用两位古代清官作对比("召翁卿"和"杜公君"),他们因为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亲自劝农桑、节俭爱民),离职后仍被百姓怀念。说明好的治理不在于严刑峻法,而在于真心为民。

2. 接着称赞刘明府的治理才能,说他继承了汉代的好传统。用两个比喻:像南阳蒲草般柔韧不折辱百姓,像山阴清官一样廉洁(只收一文钱)。暗示他处理政务既有原则又有人情味。

3. 最后说刘明府的才能不该只当小官("非百里"),应该获得晋升。虽然当时多地战乱("岭北烽烟"),但百姓对这样父母官的思念依然深切。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召父杜母"的典故让读者立刻明白什么是好官标准
- "蒲示辱""惟一钱"的比喻生动展现清廉形象
- 最后"烽烟孔迩"的对比,突出乱世中百姓对好官的渴望

全诗用历史明镜照见现实,告诉我们:真正被铭记的官员,永远是把百姓放在心里的仁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