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凄凉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开头两句写走进寺庙的小路荒凉寂静,连夏天的松风都带着寒意。这里用"长夏寒"的反常感觉,突出寺庙的阴森萧条。
中间四句用一组强烈的形象:夜叉(恶鬼)住在破屋里,魔女离开了空荡荡的祭坛,佛像的金漆剥落,古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清。这些画面像恐怖片的镜头,把废弃寺庙写得既真实又诡异。佛像掉金漆、石碑字迹模糊的细节,特别能让人感受到岁月侵蚀的力量。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说偶尔会有好奇的人来刮开青苔,辨认碑文。这个结尾很妙,一方面说明寺庙彻底荒废,连碑文都被苔藓盖住了;另一方面"好事者"的出现,又给阴森的画面添了一丝人间气息,仿佛在说:再破败的地方,也总有人愿意探寻它的故事。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了一组废墟照片,没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在诉说繁华逝去的哀愁。最厉害的是,明明写的是恐怖场景(夜叉、魔女),却不会让人害怕,反而觉得有种残缺的美,这就是诗人高超的地方。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