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园林景色,通过四季变换和日夜交替的画面,传递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用荷花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开篇:夏日清晨的荷花(菡萏)带着暑气微风的清新,秋日傍晚的荷花(芙蕠)沾着晶莹露珠。这两个特写镜头既点明时间流转,又用"暑风""秋露"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季节的湿润气息。
中间四句展开全景描写:远处青山永远那么美好,明月也恰到好处地增添意境。雨水滋养着穿过城市的翠竹,深幽的湖水将两岸的池塘自然分隔。这里"穿城竹""隔岸池"的描写很有画面感,竹子的生长力和湖水的深邃都被动态呈现。
最后两句突然转入人情味十足的场面:春日厅堂里主人连夜挽留客人,两人抬头望着南天星宿谈天说地。这个结尾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巧妙融合,使整首诗从写景升华到写情,透露着文人雅士闲适交游的趣味。
全诗就像一组慢慢推进的电影镜头,从夏日荷塘特写拉到秋日全景,再切换到雨竹湖岸的中景,最后定格在灯下夜话的人物近景。通过这种空间与时间的自然转换,营造出令人向往的园林生活意境。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