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迎江寺浮图
朝登太观亭,晚到迎江寺。
竦身入云中,千里绝蒙蔽。
鸡犬无近声,雕鹏有远势。
江山与城郭,混茫浮一气。
乃知最高处,原不阻人至。
十载游三吴,揽尽六朝丽。
放眼苦不宽,多缘在平地。
兹塔峙江干,阅历婆娑世。
现此不坏躯,佛力何赑屃。
疑有阿育王,神光分舍利。
愧非人天目,一一穷玄秘。
得鱼筌可忘,到岸筏应弃。
此来亦雪鸿,踪迹毋须记。
竦身入云中,千里绝蒙蔽。
鸡犬无近声,雕鹏有远势。
江山与城郭,混茫浮一气。
乃知最高处,原不阻人至。
十载游三吴,揽尽六朝丽。
放眼苦不宽,多缘在平地。
兹塔峙江干,阅历婆娑世。
现此不坏躯,佛力何赑屃。
疑有阿育王,神光分舍利。
愧非人天目,一一穷玄秘。
得鱼筌可忘,到岸筏应弃。
此来亦雪鸿,踪迹毋须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体验,通过对比地面和高处的视野差异,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登高见闻(前八句):诗人从早到晚的行程,登上高处后视野豁然开朗。鸡犬之声听不见了,却能看到大鹏展翅的雄姿,城市和山川都融为一片朦胧壮阔的景象。这里用"千里绝蒙蔽"的直观感受,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2. 人生感悟(中间十句):诗人反思自己十年来在江南游历的经历,虽然看尽繁华美景,但视野始终受限,就是因为一直停留在"平地"。现在站在江边高塔上,仿佛看到了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坏躯"),感受到佛法的宏大力量。
3. 超脱心境(最后六句):诗人谦逊地表示自己无法参透所有玄机,但领悟到就像捕到鱼后可以忘记渔具、到达彼岸后可以舍弃木筏一样,重要的不是执着于具体形式。这次登高就像雪地上飞鸿留下的爪印,不必刻意记住痕迹,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感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登高望远的日常体验,比喻人生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 - 通过"平地"与"高处"的对比,说明突破局限的重要性 - 最后用"得鱼忘筌"的典故,表达对超脱形式的智慧追求 - 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让读者在诗人登塔的经历中,感受到对生命境界的思考
商盘
(1701—1767)浙江会稽人,字宝意,号苍雨。雍正八年进士,任编修,后出为云南元江知府,卒于顺宁。自幼工诗,才名与厉鹗并称,佳句颇多。精音律,谈吐幽默,所至名士均为之倾倒。有《质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