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养大典学建安
烦熇日难夕,瞑馆炎气平。子别将何之,建安罥儒缨。
名郡带两邑,文物盛群英。八闽上游地,土风淳且清。
书吏簿领异,胶序揖让生。禄薄母慈慰,聊代南村耕。
武夷指顾间,山溪夙所名。云林谁复主,吾道虚前盟。
作人辨标本,艺藻舒春荣。模范饬自躬,度解素餐情。
吾衰局一室,乐育伫流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送别朋友王养大去建安(今福建建瓯)担任教育官员时写的,充满了对友人的勉励和对当地文化环境的赞美。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送别场景(前六句):
诗人用"烦热的白天难熬到傍晚"开篇,点明送别的季节是夏天。在闷热的傍晚,朋友要出发去建安当教育官了。诗人称赞建安是个文化名城,管辖两个县,文人雅士众多,地处福建上游,民风淳朴。
2. 对朋友的期许(中间八句):
诗人提醒朋友:这里的工作和普通文书工作不同,要主持学校的礼仪教化。虽然俸禄微薄,但能告慰母亲(古人重视孝道),就像在家乡务农一样踏实。当地有著名的武夷山景致,山林云雾缭绕。诗人谦虚地说自己能力有限,期待朋友能实现他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3. 教育理念(最后六句):
这是全诗的核心——诗人提出要培养人才首先要抓根本(品德教育),文艺才能就像春天的花朵自然会绽放。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不能白拿俸禄不做事。虽然自己年纪大了很少出门,但期待朋友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让美名流传。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夏天的闷热"反衬出送别的依依不舍
- 把教育工作比作"代替耕田",体现踏实精神
- 用"武夷山云雾"暗喻教育事业的崇高
- 最后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也表达了重视品德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的深刻见解,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教育情怀。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