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亭

赤云下平田,层峦紫光凝。
疏钟息万籁,晴湖净奁冰。
倦翮戢已栖,游云澹相承。
吹箫者谁子,空林起孤灯。
感彼金谷人,怪石樛寒藤。
壮意耻未没,水涌风凭陵。
亭亭玉浮图,百幻随废兴。
振衣视天末,黯澹银河升。
朝曛讵异境,气寂念始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神秘的黄昏山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意象,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开篇写景:夕阳把云彩染红,光芒洒在平坦的田野上,层层山峦笼罩在紫色的暮霭中。钟声渐渐停息,四周安静下来,晴朗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光滑。这里用"赤云""紫光"等色彩,加上"疏钟""净奁冰"的听觉和视觉描写,营造出黄昏时分的静谧氛围。

动物与人的活动:疲倦的鸟儿收起翅膀归巢,浮云缓缓飘动。突然,不知是谁在空寂的树林中吹起箫声,一盏孤灯亮起。这些细节让安静的景色有了生命感,箫声和孤灯又带来一丝孤独和神秘。

历史联想:诗人想到古代金谷园中的豪富们(指石崇等人在金谷园奢靡享乐),如今只剩怪石和缠绕的枯藤。这里通过古今对比,暗示荣华富贵的虚幻。

情感转折:虽然壮志未酬让人遗憾,但看着汹涌的流水和猛烈的风,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高耸的佛塔(玉浮图)历经沧桑依然挺立,暗示超脱世俗的智慧。

结尾升华:诗人整理衣衫遥望天际,银河渐渐升起。他感悟到:其实早晨和黄昏本是同一片天地,只有当内心平静时,才能看清这个道理。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外在环境不变,改变的是人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部慢镜头电影:从绚丽的晚霞到银河升起,穿插鸟归巢、箫声起等生动细节,最后引出"心静自然明"的人生哲理。诗人用常见的黄昏景象,写出了对时间流逝、人生起伏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却不晦涩,画面感极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