钤山

仙台对县门,长桥跨溪水。
策杖作山行,翛然远城市。
登顿入薜萝,盘旋出碨礌。
草木杂青黄,沙土明赤紫。
上有屋数间,荆榛连废址。
当年分宜相,通籍仍归里。
始愿慕圣贤,诵法实居此。
一意典坟间,九年冰雪里。
如何入阁后,顿易平生履。
履霜不早戒,患由利熏始。
太阿一倒持,侵欲而崇侈。
路人多侧目,奴辈竞希旨。
爪牙罗义儿,淫荒纵爱子。
政必以贿成,忠必以谏死。
孽海徒自深,急流不知止。
太阳忽回光,冰山奚足恃。
徒令大奸名,千秋入青史。
读书期明理,理明讵若是。
十罪有余辜,故乡人不齿。
草庐望依然,游人每回趾。
青松与白云,叹息蒙遗耻。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江西分宜县钤山的景色和历史典故,深刻批判了明代权臣严嵩的人生蜕变。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写景部分(开头到"荆榛连废址"):用白描手法展现钤山风光,有仙台、县门、长桥、溪水等景物,但最后落脚在荒废的房屋遗址上,为下文埋下伏笔。

2. 叙事部分("当年分宜相"到"故乡人不齿"):讲述严嵩的故事。他年轻时在此苦读九年,立志做圣贤,但入朝为官后逐渐腐化,最终成为大贪官。诗中用"履霜不早戒"比喻他没能守住初心,"冰山"象征他看似强大的权势其实不堪一击。

3. 感慨部分(最后六句):通过游人叹息、青松白云蒙羞的意象,表达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最后点明读书本为明理,但严嵩却走向反面,令人唏嘘。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年轻苦读与晚年腐败对比
- 比喻生动:"冰山""孽海"等比喻形象深刻
- 借景抒情:通过荒废景象暗示历史批判

核心思想:
这首诗警示世人:权力和利益容易腐蚀人性,即使是有学识的人,如果失去初心也会堕落。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始终坚守道德底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