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王原山
山空松桂香,殿阁森回环。
三泉湛寒玉,洗我襟抱烦。
况与二三子,杖屦同跻攀。
笑观颜黄碑,笔势惊飞骞。
昔也有高士,妙指穷玄关。
心花五叶开,法炬千灯传。
当时寻思人,一见心不澜。
至今三百载,水碧山苍然。
嗟我爱山水,所至必纵观。
聊于戎马际,偷此半日闲。
适野慕裨谌,命驾睎谢安。
规模寂寞滨,折冲谈笑閒。
矧兹湖湘盗,钩锄本元元。
弄兵潢池中,岂足劳戈鋋。
愿宣天子德,往使疲瘵欢。
龚遂理渤海,营平破先零。
威灵及襄汉,恢复从荆蛮。
国恩粗可报,乞身返田园。
持此问祖师,神交当解颜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游王原山》是一位官员在战乱年代忙里偷闲游山时写下的感悟,既有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游山见闻(前16句)
诗人出差路过庐陵(今江西吉安),抽空游览青原山。他用"松桂香""殿阁回环""寒玉般的泉水"等清新自然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一座幽静古朴的深山。和朋友们拄着登山杖,观摩古代书法碑刻(颜黄碑指颜真卿碑文),感受前人笔力雄健。这里曾是佛教禅宗圣地("心花五叶"暗喻禅宗五派),虽然时隔三百年,山水依然苍翠如初。
第二层:借景抒怀(中间10句)
诗人坦言自己天生爱山水,即便在军务繁忙时("戎马际"指战乱时期)也要偷闲半日。他提到两个历史人物:春秋时郑国大夫裨谌喜欢在野外思考国策,东晋名相谢安曾一边下棋一边指挥淝水之战。这里暗示诗人虽然身在山水,心系国事,渴望像这些先贤一样从容治国。
第三层:政治理想(最后12句)
笔锋转到现实忧虑:湖南湖北的农民起义("湖湘盗"),诗人认为这些本是普通百姓("元元"指平民),像小孩在池塘玩水般闹事,不必大动干戈。他举了两个历史案例:西汉龚遂用怀柔政策治理渤海郡,赵充国平定羌人叛乱时刚柔并济。诗人希望用仁政感化起义军,等国家安定后("威灵及襄汉"指收复失地),自己就能功成身退,归隐田园。最后幽默地说要问问山里的祖师爷,想必这位世外高人也会赞同自己的想法。
诗歌亮点:
1. 山水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既有"偷闲"的惬意,又有"忧国"的深沉
2. 用历史典故代替说教,比如用谢安下棋谈笑间破敌的典故,暗示自己理想的政治风度
3. 结尾构思巧妙,把严肃的政治抱负用"问祖师"的轻松笔调收尾,举重若轻
全诗像一篇精致的游记散文,记录了一次"身体在旅行,心灵在思考"的登山经历。诗人把战乱时期的心理矛盾(公务与闲趣、镇压与怀柔、建功与归隐)都化解在青山绿水间,展现出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