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斋题事
低斋结空野,小竹移孤林。
斋閒竹净好,日媚幽人心。
南方夏厌暑,独此留残阴。
戛雨挫促梦,穿风搜凉襟。
长茵展丽藓,乱歌奏欢禽。
侍奴裹村服,语客抛尘簪。
志高成利雠,思爽生诗淫。
值圣喜盈卷,感古悲入琴。
山迎稳履远,月劝澄杯深。
荣名虽未染,幸亦非堙沈。
斋閒竹净好,日媚幽人心。
南方夏厌暑,独此留残阴。
戛雨挫促梦,穿风搜凉襟。
长茵展丽藓,乱歌奏欢禽。
侍奴裹村服,语客抛尘簪。
志高成利雠,思爽生诗淫。
值圣喜盈卷,感古悲入琴。
山迎稳履远,月劝澄杯深。
荣名虽未染,幸亦非堙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竹林小屋中的闲适生活,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互动,展现了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开篇用"空野""孤林"勾勒出远离尘嚣的环境,竹子与书斋的"闲""净"形成清幽氛围,夏日阳光在这里也变得温柔,为怕热的主人公提供了阴凉。雨声打断午睡,穿堂风带来凉爽,苔藓如地毯般铺展,鸟鸣似即兴演奏——这些动态描写让静谧的画面鲜活起来。
侍童穿着粗布衣服,与来访者随意交谈,丢掉象征仕途的发簪,暗示主人公摒弃功名。接着直接点明主旨:志向太高易招祸端,而清新的环境激发诗兴。读到圣贤书时欢喜,抚古琴时又感伤,体现文人典型的情感波动。
结尾处山水相伴的日常:踏着稳健步伐远行,在月光下独酌。最后两句是自我宽慰:虽未取得世俗成就,但也没有沉沦,表达了安于平淡的智慧。全诗以自然为镜,映照出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