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天台存旧谱,地望著清光。
教育文辞赡,渐磨道义彰。
移官杜洲曲,开讲树山傍。
晓日皋比暖,薰风绛帐凉。
青衿诸俊彦,綵服两儿郎。
弟子堪榱桷,先生实栋梁。
群飞迷蓊郁,骏足识康庄。
岁月考书满,风云际会良。
伏龙终偃蹇,鸣鹤自翱翔。
执友陈供帐,携家上小航。
锦囊诗匼匝,苍玉佩铿锵。
壮志期高翥,归心驰故乡。
赤城霞粲粲,秀岭日苍苍。
巾子峰头月,琼台石上霜。
暂伸怀土乐,爰整好游装。
下捧薇垣檄,上沾枫陛香。
公车应荐剡,耆德必文章。
不日看除目,何时举贺觞。
佳音如我寄,鱼雁在沧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从教坛荣归故里的故事,充满温情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教育人生的写照
开篇用"天台旧谱"暗喻主人公家学渊源,像"清光"般照亮一方。他教书时文采飞扬("教育文辞赡"),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品德("渐磨道义彰")。在杜洲、树山等地讲学时,清晨的讲席被晒得温暖("皋比暖"),夏天的课堂却清凉宜人("绛帐凉"),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教书育人的日常。

二、桃李满园的成就
诗中用建筑比喻师生关系:学生如房梁椽木("榱桷")正在成长,老师是支撑他们的"栋梁"。特别提到穿着彩衣的两个儿子和众多学子("青衿诸俊彦"),像识途骏马般在康庄大道前行,说明他培养了优秀人才。这段充满欣慰之情,就像老园丁看到果树开花结果。

三、荣归故里的诗意
后半段是全诗最动人的部分:当主人公决定返乡,朋友们设宴送别("执友陈供帐"),他带着家人乘小船离开。行李中装满诗稿("锦囊诗"),玉佩叮当作响,既有文人风雅,又暗含对故乡的思念。最后用家乡美景作结——赤城山的彩霞、巾子峰的月光、琼台的石霜,这些记忆中的画面召唤着游子,就像我们手机里珍藏的家乡照片。

全诗妙在将人生转折写得举重若轻:退休还乡不是终点,而是"暂伸怀土乐"的惬意时光。最后两句"佳音如我寄,鱼雁在沧浪"尤其耐人寻味,仿佛在说:保持联系,江湖再见!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正是古诗穿越时空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