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冬日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诗人的选择:他不像柳树那样随着季节变化而枯萎("懒随冬日柳"),而是像耐寒的松树一样坚守自我("独许岁寒松")。这里用柳树象征随波逐流的人,松树代表坚守节操的隐士。后两句说已经不再追求繁华("无复芳菲意"),选择在远离尘世的高山深处隐居("深栖云外峰")。
五六句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隐居生活的艰辛:生病的身体在寒冷中蜷缩("病身寒易缩"),破旧的僧袍难以缝补("老衲涩难缝")。这两个画面真实反映了物质生活的匮乏。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道出隐居生活的慰藉:虽然生活清苦,但庆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怀者")会不时来山中探望。这个温暖的结尾让整首诗在清冷中透出人情味,说明真正的隐居者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而是选择性地保持心灵相通的交往。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既不美化隐居生活(承认寒冷、贫穷、疾病),也不刻意标榜清高(坦然接受友情的温暖)。这种对生活坦率而节制的描写,反而让隐士形象更加可信可敬。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