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寄答马伯超
我生无俗韵,喜与猿鹤群。
白云山头一片石,高卧几经秋复春。
只愁贫欲弃我去,不愿富贵来逼臣。
盛世亦知轻贱士,野人终是爱閒身。
白眉夫子晚相识,众中与我心莫逆。
连床促席动经时,写愫披衷无不悉。
赠我新诗满案头,至今犹带烟霞色。
我生与我周旋久,懒向人前事奔走。
爱君声气两相投,不惜倾情与君友。
我在天坛扫落花,与君相望隔云霞。
清风明月不同赏,使我独立兴长嗟。
我有清溪万丈流,我有松林五月秋。
芒鞋竹杖倘相过,与君笑咏消离忧。
白云山头一片石,高卧几经秋复春。
只愁贫欲弃我去,不愿富贵来逼臣。
盛世亦知轻贱士,野人终是爱閒身。
白眉夫子晚相识,众中与我心莫逆。
连床促席动经时,写愫披衷无不悉。
赠我新诗满案头,至今犹带烟霞色。
我生与我周旋久,懒向人前事奔走。
爱君声气两相投,不惜倾情与君友。
我在天坛扫落花,与君相望隔云霞。
清风明月不同赏,使我独立兴长嗟。
我有清溪万丈流,我有松林五月秋。
芒鞋竹杖倘相过,与君笑咏消离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文人形象,表达了他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与知己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的开头,作者直接表明自己"没有世俗的气质",喜欢与猿猴、鹤鸟为伴,展现了他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性格。他躺在白云山头的石头上,经历了无数个春秋,暗示了隐居生活的长久与宁静。
作者说自己只担心贫穷会离开自己,却不愿意追求富贵来束缚自己。这里"贫穷"更像是一种清贫自在的生活方式,而非真正的困苦。他明白在盛世中像他这样的隐士会被轻视,但他依然选择做一个热爱闲适生活的"野人"。
诗中提到的"白眉夫子"(可能指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朋友)是作者晚年的知己,两人心意相通,经常促膝长谈,分享心事。这位朋友赠送给作者的诗作至今还带着山林的气息,说明他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上。
作者坦言自己生性不爱在人群中周旋应酬,但因为与这位朋友志趣相投,所以愿意倾心相交。虽然现在他们相隔云霞,不能一起欣赏清风明月,让作者感到孤独叹息,但他依然保有清溪、松林这样的自然美景,期待朋友能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来访,一起谈笑化解离别的忧愁。
整首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清幽雅致,表达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以及真挚友谊的可贵。诗中"白云山头一片石"、"清溪万丈流"等意象生动自然,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远离尘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隐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