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詹中丞邀游南池适平寇捷至次少陵
杜老经游处,观澜泛画船。早荷堪宿鹭,夏木未闻蝉。
尊俎清东土,铙歌彻北天。醉归风籁起,凉思欲披毡。
沟洫通新径,沙棠易旧船。啭枝惟有鸟,抱叶道无蝉。
日丽青徐地,云开海岱天。晚来风絮静,回首白铺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受邀游南池时,恰逢平寇捷报传来的喜悦场景。全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和轻松愉悦的氛围营造,展现了战乱平息后的安宁与畅快。
前四句写南池美景:杜甫曾经游览过的地方,如今诗人乘画船泛舟水上。早开的荷花上栖息着白鹭,夏天的树木上还没听到蝉鸣——用"未闻蝉"巧妙点出此时尚是初夏时节。
中间四句转入庆功主题:在东土(指中原地区)设宴庆贺,凯旋的军乐声响彻北方天空。酒醉归途中凉风骤起,竟让人想披上毛毯——这里用"披毡"的夸张手法,既写夏夜凉意,又暗喻捷报带来的神清气爽。
后八句进一步描写战后新气象:沟渠修整出新的小路,沙棠木制成的新船替换了旧船。树枝间只有鸟儿鸣叫,树叶间仍无蝉声——再次强调初夏时令。阳光普照青州、徐州大地,云雾散开后海岱地区的天空格外明朗。傍晚风停絮静,回头望去,月光如白毡铺地——以宁静夜景收束全诗,暗喻天下太平。
全诗妙在将时令特征(初夏)、自然景物(荷鹭、新径)、人文活动(庆功宴)三者自然融合,通过"未闻蝉-铙歌-风籁-白毡"等意象的层层递进,把平定战乱的喜悦转化为可感的夏日清凉体验。特别是结尾月光如毡的比喻,既新颖又贴合夏夜特征,使全诗在宁静中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