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冲寂观

惯见琳宫全盛时,朅来荒梗倍伤恓。
虚堂不复瞻遗迹,败壁才容觅旧题。
帝傅前修皆榘矱,云孙后裔合攀跻。
兴衰补弊应商略,徙倚修廊日欲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曾经辉煌的道观(冲寂观)如今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盛衰无常的感慨,以及希望后人能振兴道观的心情。

前四句写诗人看到道观从繁华到破败的对比:以前见惯它金碧辉煌的样子,如今再来却只剩荒凉,让人倍感凄凉。空荡荡的大堂里找不到过去的痕迹,只有残破的墙壁上还能勉强辨认出当年的题字。这里用"惯见"和"朅来"形成时间对比,"虚堂""败壁"等意象生动呈现了衰败之景。

后四句表达诗人的思考:这里曾是帝王师表修行的地方("帝傅前修"指古代帝王尊崇的修道者),他们的规范应该被后人继承。作为这些先贤的传承者("云孙后裔"指后世弟子),理应努力振兴道观。诗人认为应该商讨如何补救衰败("兴衰补弊"),直到夕阳西下还徘徊在长廊不愿离去,体现了他对道观的深厚感情。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在衰败景象中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没有停留在伤感,而是呼吁后人担起责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力量。最后"日欲西"的夕阳意象,既暗示道观的没落,也暗含希望——虽然一天将尽,但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蒋璨

蒋璨(1085~1159)宋诗人。字宣卿,宜兴人,蒋之奇从子。十三岁时父卒,由伯父蒋之奇抚养。博览载籍,操笔成章,尤喜为诗,亦善书,深受伯父器重。后以侍郎守临川,告归。卒赠正义大夫。孙觌称“其诗奇丽清婉,咀嚼有味,如啖蔗然,读之惟恐尽。其拟东坡作,置诗集中,殆不可辨”。所著有《景坡堂诗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