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末年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困境和选择。
开头说夏商周三代已经过去千年,古代圣贤之道早已荒废。东汉末年那些有才华的士人(知识分子)纷纷出世,却生不逢时,像鸟儿在不该叫的时候鸣叫。
这些士人努力想要挽救混乱的时局,但他们的志向最终都像尘埃一样消散。诗人认为,士人处世应该有进有退,何必非要牺牲自己呢?
虽然这些士人的做法可能有些偏激,但他们的品行是纯洁无瑕的。诗人感叹:如果连这样公正无私的人都不能信任,那这世上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人了。
全诗表达了三个核心思想: 1. 生不逢时的无奈:有才华的人遇上错误的时代 2. 进退两难的抉择:既要坚持理想,又要保全自身 3. 对高尚品格的赞美:即使失败,也要保持清白
诗人用"飞鸣不当辰"的鸟来比喻不合时宜的士人,用"埃尘"比喻消散的理想,既形象又深刻。最后两句更是直击人心,表达了对正直之士的敬意和对世道的失望。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