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保尚书郑公巡边
庙算在安危,疆场授便宜。
上卿隆将礼,僚属佐军麾。
天与平胡日⑴,朝兴问罪师。
金城图再上,麟阁画曾披。
锁钥中枢出,韬钤外阃持。
兼程讨突厥⑵,间道袭鲜卑⑶。
杀气山川动,兵威草木知。
风嘶出塞马,月照度关旗。
箭逐星旄落,尘随虏帐移。
行营屯右地,经略定西陲。
青海分羌落,黄沙别汉夷⑷。
有谋全制胜,无事但羁縻。
丹陛悬听履,皇华入咏诗。
壮猷仗方叔,献凯莫教迟。
⑵ 讨突,崇祯本、伍本皆空缺,据灿如本补。
⑶ 袭鲜,崇祯本、伍本皆空缺,据灿如本补。
上卿隆将礼,僚属佐军麾。
天与平胡日⑴,朝兴问罪师。
金城图再上,麟阁画曾披。
锁钥中枢出,韬钤外阃持。
兼程讨突厥⑵,间道袭鲜卑⑶。
杀气山川动,兵威草木知。
风嘶出塞马,月照度关旗。
箭逐星旄落,尘随虏帐移。
行营屯右地,经略定西陲。
青海分羌落,黄沙别汉夷⑷。
有谋全制胜,无事但羁縻。
丹陛悬听履,皇华入咏诗。
壮猷仗方叔,献凯莫教迟。
⑵ 讨突,崇祯本、伍本皆空缺,据灿如本补。
⑶ 袭鲜,崇祯本、伍本皆空缺,据灿如本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公的朝廷重臣奉命巡边、平定外患的壮阔场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使命与责任 诗的开头就点明郑公肩负国家安危的重任,带着皇帝的信任去边疆指挥军事。"庙算"指朝廷的战略决策,"授便宜"是说皇帝给了他随机应变的权力,说明这次任务非常重要。
2. 出征的威严 诗中用"上卿隆将礼"展现郑公作为高官的威仪,随行的军官们(僚属)辅助他统率军队。"天与平胡日"暗示这是上天赐予平定外敌的时机,朝廷终于决定出兵问罪。
3. 战场的气势 诗人用一系列动态画面描写军事行动:日夜兼程追击突厥、抄小路突袭鲜卑,战马嘶鸣、军旗猎猎。特别生动的是"杀气山川动,兵威草木知",连山河草木都能感受到军队的肃杀之气。
4. 智谋与怀柔 郑公不仅勇武,更善用谋略("有谋全制胜")。平定边疆后,他妥善安置各族部落(青海分羌落),用黄沙为界区分汉夷,对归顺者采取怀柔政策("无事但羁縻"),体现政治智慧。
5. 凯旋的期待 结尾呼应开头,说朝廷正等着听郑公汇报战况("丹陛悬听履"),期待他像古代名将方叔一样建立功勋,早日带着捷报归来。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风嘶出塞马""月照度关旗"等画面感极强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边关征战的场景 - 通过"箭逐星旄落"(箭追着流星般坠落的军旗)等动态描写,展现战场激烈 - 既有"壮猷仗方叔"的豪迈,又有"黄沙别汉夷"的治理智慧,塑造了立体化的将领形象 - 全诗节奏铿锵,像战鼓般充满力量感,传递出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