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忠奸得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真正英雄的呼唤。
前四句写李纲(伯纪)和赵鼎(德远)两位忠臣虽然忠心可鉴,但能力有限(量隘才疏),难以对抗强敌。这里用"贯金石"形容他们的忠诚坚不可摧,但"剪强敌"的比喻说明他们缺乏实际战斗力。
中间四句提到另一位大臣李光(忠简),说他虽然比前两位能干些(差练事),但气势已衰(萧索)。把他们比作东晋的王导、谢安那样的名臣,看似风度翩翩地参与朝政(雍容参揆席),实则难有作为。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抬头眺望黄河边北宋皇陵(七陵),不禁想到需要刘裕(刘寄奴)那样既有能力又一心为国(纯心为宗国)的英雄。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这里借指能拯救国家的强人。
全诗用历史人物作比,既肯定忠臣的品德,又指出他们能力的不足,最后呼唤真正能扭转乾坤的英雄出现。语言凝练,对比鲜明,在短短十二句中道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