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秋怀宛叔

已觉江声外,秋情入暮蝉。
竹光留黯澹,桐影渐孤圆。
啼鸟当清夜,疏砧隔远天。
一灯羁客梦,难到石城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时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感触。下面逐一分析诗中的内容:

首句“已觉江声外,秋情入暮蝉”意味着诗人已经感觉到江边的风吹过,带着秋天的凉意,和傍晚时分蝉的鸣叫声,增添了几分秋天的情绪。这里通过江声和蝉鸣来引入秋天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傍晚即将来临。

接下来两句“竹光留黯澹,桐影渐孤圆”,通过竹和桐树的影子来继续描绘秋天的景致。竹子的影子显得昏暗而模糊,而桐树的影子则逐渐变得孤独而圆满。这里运用了视觉上“黯澹”和“孤圆”的对比,表达了秋天的宁静与孤独感。

“啼鸟当清夜,疏砧隔远天”进一步描绘夜晚的宁静,夜空中偶尔传来鸟儿的啼鸣,远处传来稀疏的捣衣声。这里的“啼鸟”和“疏砧”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静谧和空旷,同时也暗示着离别与思念。

最后一句“一灯羁客梦,难到石城边”,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一盏孤灯下,诗人难以入睡,梦回难至,特别是在思乡或思友的时候,更显孤独与惆怅。这里的“一灯”代表了孤独,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而“石城”则可能是指诗人的故乡或者友人所在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友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朋友或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画面感,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王微

(415—453)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玄。王弘侄。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初为始兴王刘浚友。微素无宦情,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就。与何偃书,深言尘外之适。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惟坐处独净。弟有疾,微躬自处疗,以服药失度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弟卒后四旬亦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