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丹山林秀才
燕台筑黄金,致士合隗始。子留既期月,及归乃白士。
岂伊赋万言,不直一杯水。提携古锦囊,尚诧骊珠比。
得非坐诗穷,憔悴至于此。丈夫贵出世,卿相偶然尔。
昼绣岂必荣,韦布何足耻。伪游淮阴缚,绐载晁错死。
所以贤达人,咄咄从黄绮。丹山有源泉,清可以洗耳。
丹山有奇石,坚可以砺齿。去去勿咨嗟,时止固应止。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丹山林秀才的读书人,在京城努力打拼却不得志,最终选择回乡的故事。诗人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功名富贵的看透,以及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开头用"燕台筑黄金"的典故(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暗指秀才像古人一样怀才不遇。在京城待了一年("期月"),回来时依然是个穷书生("白士")。诗人替他抱不平:写再多文章("赋万言"),还不如一杯水值钱。
中间部分很有哲理:带着装满诗稿的锦囊(古人装文稿的袋子),自以为写得像宝珠般珍贵,结果反而被诗歌拖累得穷困潦倒。但诗人安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当大官只是运气("偶然尔"),穿官服("昼绣")不见得光荣,穿粗布衣("韦布")也不丢人。还用韩信被诱捕、晁错被冤杀的历史典故,说明官场险恶。
最后用丹山的自然景物作比喻:清泉可以洗耳朵(暗用尧时隐士许由洗耳的典故),坚石可以磨牙齿,劝秀才别叹气,该停下时就停下。整首诗像长辈的贴心劝慰,告诉读书人:人生价值不在当官,保持清白的品格比追逐功名更重要。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