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老僧的清苦生活,同时透露出诗人对过往友情的怀念。
诗中的老僧住在城南的鹤林寺,头发已经全白,整日坐在蒲团上打坐。他笑着看那些为世俗奔忙的客人,暗示自己已超脱尘世。老僧生活十分清贫,夏天穿的葛布衣服都破破烂烂,到了秋天,竹院更显得荒凉冷清。
寺庙环境幽静神秘:空山云雾缭绕,仿佛有龙归入僧钵;古屋旁低垂的松树下,鹤鸟栖息在床榻。这些意象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修行世界。
最后诗人回忆起当年与老僧一起题诗游玩的地方,夜深时分,东墙上的月光依然清冷苍茫。这个结尾既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也透露出时光流逝的感慨。
全诗通过简朴的语言,生动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孤寂与超脱,以及诗人对往事的深情追忆。诗中"笑客忙"的细节尤其传神,用老僧的视角反衬出世人的庸碌,富有哲理意味。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