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夜中思考人生与现实的场景,充满哲理和隐喻。
开头两句"铁檠知漏永,熠燿照蚍蜉"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寒夜:铁制的灯台(铁檠)仿佛知道长夜漫漫(漏永),闪烁的灯火(熠燿)照着微小的飞虫(蚍蜉)。这里用飞虫比喻人生的渺小短暂,与永恒的黑夜形成对比。
中间四句转入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三策遗当世"指留给后世的重要谋略,"一封陈厥谟"是说上书陈述自己的主张。"甫田须疾耒"说耕种要快挥锄头,"巨浸想乘桴"说洪水来了要准备小船。这四句用种田和防洪的比喻,说明人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应对之策。
最后两句"应猝诚乖用,何名道不诬"是总结:仓促应对确实难以奏效,但怎能说道理本身是错的呢?表达了在现实困境中依然要坚持正确理念的思想。
全诗通过寒夜独坐的场景,用飞虫、种田、洪水等日常意象,探讨了人生短暂但要坚持理想的主题。语言凝练但意境深远,把深刻的哲理融入具体形象中,让读者在感受寒夜氛围的同时思考人生意义。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