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乐邑长史高凉黄公性成六平清致

轩丘之人何坦荡,奋身拟在萧曹上。三语曾闻作掾名,一言尚遇知音赏。

谁云枳棘不栖鸾,暂屈长才向小官。月俸持还酒家去,春衣犹似帝京寒。

六平峰下开仙馆,案牍閒时任萧散。南涧飞泉卧内清,西林爽气朝来满。

自从下马少鞭笞,邻邑争传赞画奇。遂使郎官唯坐笑,每逢才子即联诗。

有时独上横琴石,万水千峰起遥忆。金马长悬魏阙情,铜鱼不记乡山色。

南营考绩待朝天,莫笑行囊但一钱。应知太史求循吏,籍籍声名继颍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位叫黄公的官员的赞美和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首先,诗人用“轩丘之人何坦荡,奋身拟在萧曹上”来形容黄公的胸怀和抱负,意思是说黄公胸怀宽广,有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历史上的名臣萧何、曹参那样成就一番事业。

接着,“三语曾闻作掾名,一言尚遇知音赏”表达了黄公才华横溢,即使只说几句话也能得到别人的赏识。这里的“掾”是指古代官员的属官。

然后,“谁云枳棘不栖鸾,暂屈长才向小官”意味着虽然黄公才华横溢,但他却暂时屈身于一个小官职。这里的“枳棘”比喻险恶的环境,而“鸾”则代表黄公的高洁品质。

“月俸持还酒家去,春衣犹似帝京寒”描绘了黄公清廉的生活态度,他把工资用来买酒,穿的衣服却很简朴,就像在寒冷的京城一样。

“六平峰下开仙馆,案牍閒时任萧散”说明黄公在任职期间,不仅在六平峰下修建了仙馆,而且在处理公务之余,也能保持心情舒畅。

“南涧飞泉卧内清,西林爽气朝来满”描绘了黄公所在地的美景,南涧的飞泉和西林的爽气让人心旷神怡。

“自从下马少鞭笞,邻邑争传赞画奇”反映了黄公治理地方的成效,他减少了对百姓的惩罚,使得邻县的百姓都纷纷称赞他的治理有方。

“遂使郎官唯坐笑,每逢才子即联诗”说明黄公受到了同僚们的尊敬和喜爱,每当有才子来访,他们都会一起吟诗作对。

“有时独上横琴石,万水千峰起遥忆”表达了黄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在闲暇时独自弹琴,望着远方的山水,不禁回忆起家乡的美好。

“金马长悬魏阙情,铜鱼不记乡山色”意味着黄公虽然身在朝廷,但他的心仍然牵挂着家乡,而他对家乡的思念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漠。

最后,“南营考绩待朝天,莫笑行囊但一钱。应知太史求循吏,籍籍声名继颍川”表达了黄公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在朝廷的考核中表现出色,得到上级的认可,并希望自己的名声能像历史上的名臣一样流传千古。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黄公才华、品质、清廉、治理等方面的赞美,展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黄公的思念之情。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