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答孟郊

江汉虽云广,乘舟渡无艰。
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
凄风结冲波,狐裘能禦寒。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苟能行忠信,可以居夷蛮。
嗟余与夫子,此义每所敦。
何为复见赠,缱绻在不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韩愈写给好友孟郊的,用江汉渡船和沙漠行马两个比喻,讲透了朋友间忠诚信义的珍贵。

开头四句像在拉家常:长江汉水虽然宽广,但只要乘船就能轻松渡过;沙漠虽然难走,但骑着马也能来回。这里用"渡河"和"穿沙漠"比喻人生困难,说明只要找对方法(乘船/骑马),再大的阻碍都能克服。

中间四句突然转到寒夜场景:冷风掀起浪花时,狐裘大衣能御寒;整夜待在幽暗房间,灿烂烛光能照亮黑暗。这是在说真挚友情就像御寒的皮袄、黑夜的烛火,能在艰难时刻给人温暖和光明。

最后六句点明主题:做人只要坚守忠诚信义,就算流落蛮荒之地也能立足。诗人感慨自己和孟郊都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更感动于对方赠送这首诗——这份情谊如此深厚,让人永远难忘。

全诗妙在用日常事物说大道理:渡船、骑马、穿衣、点灯这些生活细节,都被用来比喻人生困境和友谊的力量。最打动人心的,是两位诗人之间那种"你懂我,我也懂你"的默契,就像诗里说的:真正的友情不需要太多解释,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