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别儿子梦连
九门何皇皇,家家度岁忙。我亦侵星起,辞家赴沙场。
大儿甫八龄,失母依我旁。见我荷戈戟,长跪牵我裳。
儿愿随爷去,辛苦共爷尝。拭泪摩儿顶,我儿何不量。
迢迢征戍地,道里六千强。地远天亦别,夏月飞秋霜。
并死有何益,不如返故乡。故乡先垄在,种柏已成行。
汝归山有主,庶免樵斤戕。故乡祖母在,闻信知断肠。
见汝如见我,稍慰门闾望。故乡遗经在,牙签贮青箱。
趋庭谁课汝,汝自延书香。故乡先业在,草宅成荒庄。
学书恐误汝,汝好事农桑。上以供正赋,下以奉高堂。
酒酿三吴白,鸡畜九江黄。圣主哲且仁,暂戍非久长。
东归傥有信,为我洁壶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即将出征的父亲,在离别时对八岁儿子的深情叮嘱。全诗用最朴实的语言,展现了战乱年代普通人难以两全的家国情怀。
开篇用"家家度岁忙"的过年场景反衬自己星夜出征的悲凉——别人团聚时,军人却要奔赴战场。八岁儿子跪地拽着父亲战袍哭求同行的画面尤其揪心,孩子天真的"共患难"请求,反而让父亲更心痛。
父亲擦着眼泪摸儿子头解释不能同行的现实原因:边疆太远(六千里),环境恶劣(夏天飞霜),带着孩子只会白白送命。接着用四个"故乡有…"排比句,像留遗嘱般交代后事:祖坟需要照看、祖母需要安慰、诗书需要传承、田产需要打理。特别是让儿子"学种地"的嘱托格外心酸——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而是乱世中活下去更重要。
最后父亲强撑乐观,安慰孩子"圣主仁明,仗不会打太久",让儿子准备好酒等他回家。这种明知生死难料却故作轻松的语气,比直接哭别更让人动容。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位老农民蹲在门槛边对孩子的碎碎念。但正是这些种柏树、酿米酒、养土鸡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战争如何撕裂最普通的家庭。父亲每句叮嘱都在教儿子如何在没有自己的世界里活下去,字字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