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个古代义士的故事,歌颂了忠诚和友谊的可贵。
前四句用豫让和青茾(应为"荆轲"之误)的典故:
- 豫让是春秋时刺客,为报答知己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毁容刺杀仇敌,至死不改忠心。
- 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情谊,明知必死仍赴秦行刺("断金"指坚固的友谊)。
中间四句是赞叹:
- 这两位义士的光辉事迹("二节"),从古至今都闪耀着光芒。
- 他们作为"国士"(国家级的杰出人物)获得美名,但像他们这样的知音却再难遇见。
最后两句表达愿望:
- 希望有优秀的史官("良史")用如椽大笔("鸿笔")记录这些被埋没("幽沉")的忠义故事,让后人铭记。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三个层次:
1. 具体事例:用豫让荆轲展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2. 价值升华:这种忠义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3. 现实呼唤:当代需要记录和传承这种精神
诗人其实是在借古喻今,既赞美古人,也暗含对当时社会缺少忠义风气的感慨,呼吁人们重拾这种可贵品质。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