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凉的场景:广州北郊的坟地上,羌族妇女们成群结队来上坟祭奠。活着的人痛哭流涕,仿佛与地下亡魂的哀泣声交织在一起。山间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亡魂长久地守望人间。而夜晚飘荡的青色磷火(俗称"鬼火"),却始终徘徊在坟场,不肯飘向远处的高楼。
诗人通过三个画面层层递进:
1. 先写实景:上坟妇女的哭声与想象中的鬼哭形成虚实呼应
2. 再用"木叶"象征亡魂的守望,把自然景物人格化
3. 最后用"青燐"这个意象,暗示死亡与生活的距离——鬼火只肯停留在荒郊,不会靠近人间繁华的高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生死相隔的无奈感。活着的人来祭奠,亡魂在守望,但阴阳两界始终无法真正相通。青磷火的意象特别巧妙,既营造了阴森氛围,又暗喻着死亡与生命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界限。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意象的铺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生命无常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