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诸暨姚公步谒宗祠祖墓止族兄鲁斋先生之琴宅蒙族人次第招饮留十一日始行作诗记事兼留别得六章 其六

亦知难竟留,未忍舍之归。
依依拜诸父,恻恻情迟回。
上寿不过百,白发多衰颓。
颇愁他年来,益我怀旧思。
日出江已潮,津鼓隐相催。
太息微贱躬,行与桑梓违。
寻常有离别,动辄致吾哀。
况在一体亲,甚之襟抱推。
华岭涤浮翳,浩荡双眸开。
当以孤舟心,照此千仞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拜访故乡亲友后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语言朴实却充满深情。

开头四句写明知不能久留却舍不得离开,拜别长辈时心情沉重。就像我们过年回老家,明明知道要返程上班,但临走前看着长辈的白发还是迈不开腿。

中间八句用直白的对比打动人心:人的寿命不过百年,长辈们已白发苍苍。担心下次回来时,思念会更浓。江边日出潮涨,渡口的鼓声像在催促,让出身贫寒的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家乡。平常的分别都让人难过,更何况血脉相连的亲人?这种痛苦就像心里被挖走一块。

最后四句突然转向开阔景象:华岭的云雾散去,眼前豁然开朗。诗人要把漂泊者孤独的心境,化作照亮高台的光芒。这里的"千仞台"可能指祠堂或高处,暗示要把对家乡的思念升华为精神力量。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离乡愁绪,写得既具体(拜别长辈、听见渡口鼓声)又深刻(由个人亲情推及人生际遇)。最后在伤感中突然振作,就像我们含泪离开老家时,总会在心里默默许下"要活出个样子"的誓言。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