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唐顺宗写的挽歌,表达了对皇帝逝世的哀悼之情。全诗通过描绘葬礼场景和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凉的氛围。
首联"早秋同轨至,晨旆露华滋"写葬礼在初秋清晨举行,仪仗队的旗帜上沾满露水。这里用"同轨"暗指皇帝驾崩,因为古代称帝王去世为"同轨"。
颔联"挽度千夫咽,笳凝六马迟"生动描写送葬场面:千名挽夫哽咽哭泣,哀伤的笳声让拉灵车的六匹马都放慢了脚步。"咽"字特别传神,让人仿佛听到哭声。
颈联"剑悲长闭日,衣望出游时"用象征手法:皇帝的佩剑将永远封存,龙袍再也等不到主人穿着出游的日子。这两句通过具体物件,含蓄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尾联"风起西陵树,凄凉满孝思"将情感推向高潮:西陵(皇家陵墓)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整个场景都弥漫着哀思。最后"孝思"二字点明主题,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哀悼。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意象运用,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哀伤。诗人用"露水"、"笳声"、"西陵风"等意象,将无形的哀思化为可感的画面,这是中国古代挽歌的典型写法,含蓄深沉却感人至深。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